穿越系列

关于“穿越系列——男人们 女人们”

男人和女人是社会生息繁衍以及发展的最基本元素。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,既有精神的,也有物质的,既有原始的性本能关系,又有复杂的社会道德伦理关系,爱情与性关系同时存在于他们之间。在中国,有一个女人讨男人的欢心,是为了自己的占有欲和权利的获得,最终把中国带进黑暗之中将近半个世纪之久,差点把一个硕大的中国毁掉。在西方,男人们可以为了争夺一个女人,发动长达几百年的特罗伊战争。当今社会也是一样,真正的男女之爱,可以让世界充满美好。同样男女之间的肉欲之情又能让这个世界变得肮脏腐败。我们常讲,在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,何止一个女人,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,又何止一个男人。在过去,有钱有势的人可以一夫多妻。在今天,有钱有势的人,何止三妻六妾。

我在这组男人女人系列作品当中,用穿衣的男子象征物质的、社会的;用裸体 的男女象征原始的与有本能的,以此来表现当下社会中精神与物质方面游离不定的人类情感。同时也试图展示人类的原始性本能与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方面的关系,以及这些现象复杂的矛盾性与存在的合理性。

穿越系列——环境问题

环境问题在这个世纪中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,在我的作品中,放进了大量的篇幅来关注,如三联画《穿越系列——昨天、今天、明天》。在这幅作品中,我特别用色彩的转换变化来象征坏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,以及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的变化。在第一幅《昨天》中,我用黑、白、灰等单纯的色彩来画人物,象征在过去的年代中,人的物质条件有限,但精神上却是愉快的。画面中,每个人都面带微笑,表情朴素,人与人的关系简单,心灵纯净,没有过多的欲望。作品背景用清晰明快的干净色彩来象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。

在第二幅《今天》中,人物已是色彩鲜艳、丰衣足食,但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不信任,互相猜疑、情绪紧张,也没有过去那么快乐,坏境也没有昨天那么清新;色彩从背景进入到人身上,同时人与人的黑灰色进入到背景当中,人物身上的鲜艳色彩是用失去环境色彩换来的。以此来象征当今人类物质欲望的满足,是以美好环境为交换条件的。

在第三幅《明天》中,背景色彩已经丧失,人身上的色彩也已经变得不清晰。人付出了巨大代价基本的生存环境已经受到威胁,人与人的关系变得不重要,保护环境已经是人类的共同任务。但此时已经是亡羊补牢,再想找回昔日的清新环境已经不可能。所有画面里的人物都面像天空,人类已经没有办法保护自己,只能祈求上苍了。此三联画是提醒人类不要杀鸡取卵,把物质财富的获得建立在毁灭环境的基础之上,不能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无法生存,没有色彩的黑色世界。

在环境系列中,还有《三口之家-挑战南极》,在这幅画中,三口之家穿着泳装一起跳进南极海,这是有感于前不久,一名中国勇士挑战南极海成功,能在不同任何保护的情况下,畅游南极海。从表面上看是人类挑战极限,征服自然的好消息,但从另一方看,是地球变暖,环境遭到破坏,南极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冷了。另一幅是《三口之家-自行车》,中国对自行车有极特殊的感情,它作为交通工具,伴随了几代人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自行车的功能逐渐从交通工具转变成运动器材,不过随着环境污染,能源短缺日趋严重,人类可能还要回到骑自行车上班的年代,因为它既没有污染,又节省能源,还能锻炼身体。08年奥运会,北京空气指标一直达不到标准,停了大部分机动车才勉强过关。这要是在几十年前中国人都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,绝对不会出现这种局面。自行车在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应该还是最好的交通工具,也可能再过几百年,人类唯一可能用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。

穿越系列——三口之家

据中国官方统计,中国有超过一亿人口是三口之家,这个现象是中国独有的。在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中,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使中国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,对缓解世界人口增长做出了极大贡献,同时也对中国快速现代化起了积极作用。但三口之家也给中国未来带来很大变化,比如,在传统文化中,“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”只有门丁兴旺才能光宗耀祖。过去一对夫妇生几个孩子,一对老人身后有一群子孙儿女,可现在正相反,一个孩子身后有一群老人。过去,老人在家中的地位至高无上;现在,儿子在家中成了小祖宗,像众星捧月一样。这种变化的转换表面上看没什么,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是颠覆性的。这些变化让我们这些独生子女很少有责任感,脆弱,经不起打击,再加上西方文化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和冲击,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很难在他们身上得到完整的延续。当他们长大成人之后,怎么才能做到像过去传统文化中那样对待他身后的一些老人。在我们的未来,独生子女肩负着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千秋大业,任何一个职业都要他们来承担,如果不能胜任,中国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。三口之家中特有的典型元素,我将这个元素伸展开来,表现出人口之外的一些主题,如有关道德问题的《小孩不许看》,有关社会责任问题的《联合军演》,有关环境的《挑战南极》,《自行车》,还有关于社会的不良现象及不公平的扮戏—— 《猪八戒背媳妇》,《扮戏——捉妖》等。